我是上世纪30后,是“人民公社”(以下简称公社)经历者。我有幸读了钟建民先生洋洋洒洒的大作《驳“人民公社的历史教训主要是什么?”》对文中所涉及的某些观点不敢苟同,特提出来与钟先生商榷。
其一,钟先生笔下的人民公社体制那么好,为什么1983年被改制为乡镇呢?这是经过前几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、包产到户,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。实际上,上世纪60年代实行“三制一包”就证明了这一政策好。三年困难时期,国家穷,百姓穷,连搞原子弹的人员都吃不饱,可是经过1961年实行“三制一包”、“四大自由”之后,只用了两、三年的时间,中国经济就恢复了元气。如果刘少奇、邓小平不被打倒,这个政策继续执行下去,中国的小康社会的实现至少提前十年。这就有力证明公社体制不如农业生产责任制、“包产到户”,所以,公社被改制是理所当然的。
其二,关于突出政治问题。名都阳光的文章说,公社时期“任何时候都要突出政治,叫狠抓私字一闪念”。钟先生却说:“作为过来人,我却没这种感觉。突出政治主要在干部会议上讲讲吧,与社员种地,多打粮食有多少关系?人民公社时期的基本路线是‘以粮为纲、多种经营’,却没有你说的突出政治之类的方针。”当时国家总方针是以“阶级斗争为纲”,阶级斗争是不是政治?1960年提出突出政治,狠抓阶级斗争,十年浩劫时期发展到顶峰,搞“三忠于”、“四无限”、“早请示”、“晚汇报”:早上起床后、吃饭前,都要拿着毛主席语录,说三遍 “要斗资批修”,背几段毛主席语录,或唱语录歌,或读“老三篇”,还要举手宣誓:无限忠于毛主席、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、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。最后还要祈祷“毛主席万岁,林某身体永远健康”。那时政治挂帅无处不在,农民拔掉一棵草、多打一粒粮,工人生产一个零部件,学生学习一个字,都要上升到是为共产主义、为全人类解放,还是为自己的政治高度。在这种浓重的突出政治的氛围里,谁敢不随波逐流?否则,就会被戴上反革命或右派分子帽子,成为专政对象。凡是经过那段历史的人,都会刻骨铭心。钟先生作为过来人,怎么会“没感觉”呢?钟先生既然用“没感觉”否定了这一历史事实,却又在下文中写道:“适当的批判妨碍集体经济生产的私心杂念,有什么不恰当吗?”上文用“没感觉”加以否定突出政治,下文又承认有斗私批修、突出政治,还能自圆其说吗?对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的事,现在还有八、九十岁的经历者在,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。不是钟先生轻描淡写、煞有介事的一句“我怎么没感觉”能抹去的。
其三,钟先生认为,公社体制没搞平均主义,“一大二公”不是吃大锅饭,实行工分制就是明证。实行了工分制就是“按劳分配”、“多劳多得”吗?那时生产队是“人七劳三”或“人八劳二”,即是一年劳动果实的七成或八成按人均分配,以此来体现“公”字的精神。钟先生所赞扬的公分只在劳动成果的两成或三成里发挥作用。你还能说公社体制不是搞平均主义、吃大锅饭吗?
其四,钟先生以人口的增长来证明公社体制的优越性。他说二十多年里,人口增长了三亿。人口增长与否有很多复杂的原因,它涉及到社会制度、经济水平、人的素质等诸多因素。不能单纯的拿人口增长的快就证明公社体制的优越。例如,日本二战后人口就增加的很快,能说社会制度的优越吗?我国2022年底人口负增长,你能说现在的社会制度不好吗?
其五,钟先生为了证明公社体制的优越,文中两处对生产力、生产关系、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以及劳动者所有权的论述:只有集体经济、生产资料公有化才能提高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力,才能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,才能提高劳动者所有权的基本要求。还说:要全面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,只有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,它客观上体现了社员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。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原理来看,人民公社的大集体的经济体制恰恰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。但是,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、包产到户、社员单干,除土地属集体外,农具等生产资料全部私有后,无论生产关系还是生产资料,都与公社体制背道而驰。农民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动性使粮食连年大丰收,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硕果有目共睹。
另外,我想对那些抱着逝去的事物不放,大加赞扬的人说几句题外的话。怀旧本无可厚非,但不尊重历史事实,颠倒黑白就不对了。比如,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的个人在政治上、经济上得到某些红利的,在感情上总是对过去放不下。例如,我们这里有一位老人,孙子、孙女上大学,他出门坐轿车,住的是二层连体别墅,吃的是大米白面。他家就是说改革开放不好。原因是过去他家吃纯地瓜面的窝头,别人家吃的是地瓜面拌野菜的窝头;地主富农走路低头,他走路昂头,多光亮!
前段时间,曾看到一篇批评莫言反映六、七十年代吃不饱饭的文章说:六、七十年代多好,没有讨饭的,看病、上学不花钱。莫言是对社会主义的污蔑。像这种无中生有、信口开河、胡说八道的人,既是幼稚,又是无赖!
还有的人,涉及到身份等诸多因素,不愿说改革开放不好,就对逝去的东西唱赞歌,真是可笑。
钟先生告诫他人说:“那些典型的基本原理,更需要结合实际,来运用这些基本原理。”请钟先生用自己的镜子照照自己吧。钟先生如果有诚意,想真正认识公社体制下农民生活如何,趁还有见证者在,去安徽省凤阳小岗村、亳州、河南东部的永城搞次调查研究吧。走走、看看、听听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那里的百姓饿死多少?村里有多少讨饭的?你就会有“感觉”了。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jjs406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mjzwang.com/150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