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年级屈原的诗配画图片简单,二年级屈原的诗配画图片怎么画?

——初析《离骚

世界和平理事会,曾确定中国的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。

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,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,是“楚辞”的创立者和代表。被誉为“中华诗祖”、“辞赋之祖”。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《楚辞》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,与《诗经》并称“风骚”。在屈原诸多作品中,长诗《离骚》是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作品。

屈原(公元前340或339年—公元前278年),战国时期楚国人。生于楚国丹阳(今湖北宜昌),居于乐平里。芈姓,屈氏,名平,字原;又自称名正则,字灵均。自幼聪明伶俐,嗜书成癖,体恤民情。先后任楚国县令、左徒三闾大夫,兼管内政外交大事,曾多次变法改革和修改政令

屈原提倡“美政”,主张唯贤是举,完善并修明法度,同情民间饥苦,主张联合齐国等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。后遭排挤、毁谤,先后被流放至汉水北部和沅湘二水流域。在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(今湖北江陵)后,自沉于汨罗江殉国。

《离骚》是屈原被楚王放逐之后的作品,也是屈原向世间诀别的表意诗。此时,六十多岁的屈原深知,自己有关“美政”的倡议都不过是一纸烟云。曾信任自己的楚怀王,同时也任用了许多奸佞之徒。待怀王被诱入秦后,楚顷襄王更不信任屈原,还把他放逐到现在的湖南南部沅湘两江上游一带。此时正处于强秦频繁入侵,楚国内外交困之中。屈原看清了楚国和自己的最后命运,所以他用《离骚》与世诀别。

“离骚”二字的解释很多,这里取司马迁的说法——离开骚扰、骚怨和腥骚。

《离骚》一开头,首先明确了自己是颛顼大帝的后裔,是黄帝的嫡亲。这样写,似乎在炫耀自己的出身?其实不然,从后面的诗句中可见,屈原是在首先表明自己的心,表明他不可能放弃崇敬的高尚和尊严。然而“汩余若将不及兮,恐年岁之不吾与”,依然“不抚壮而弃秽兮,何不改乎此度也?”还要为人“导夫先路”。先贤屈原看似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,但他的心里充满了伟大的事业和光辉。

《离骚》这样的写法,首先把读者引向了千古的神圣,或人们崇拜的对象。这里不是在推崇迷信,而是屈原在把自己的灵魂交给广阔的上天和伟大的神灵。

接着,诗文直论政治,直说朝廷。虽然“荃不察余之中情兮,反信谗而?怒。”还说:“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,忍而不能舍也。指九天以为正兮,夫惟灵修之故也。”并且“余既不难夫离别兮,伤灵修之数化”。

灵,天神;修,向远。灵修,崇拜的神祗或理想;也可指高能、权威人士。

屈原表明了不惧谗言小人,不舍弃自己光明正大的追求。虽然因疏远、放逐到边远的环境变化,多次曾怀疑人生:但始终不因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变化,而变化自己忠贞的信仰。坚决把修远神圣的目标坚持到底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在江湖之远,依然乐观,神往理想的境界。

诗文很快便把读者引入空灵、神幻的世界。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。畦留夷与揭车兮,杂杜衡与芳芷。冀枝叶之峻茂兮,愿竢时乎吾将刈。”

屈原在自己被权利中心放逐的时候,不在乎远离权贵和利益。而是幻想自己种植270(有说108)亩既九畹芳香的兰花,一百亩有香味的多年生蕙草。一垄一垄地种满留夷和揭车这些香草,还要种植芳香的杜衡和芳芷。等到枝叶繁茂的时候,再去收获……。种植芳香,收割芳香,屈原完全把自己安排在芳香之中。这种安排和思想,是不可能与世间的混浊相融合的。他依然“众皆竟进以贪婪兮,凭不厌乎求索”。在忌妒与利益追逐之中,屈原考虑的是“老冉冉其将至兮,恐修名之不利”。于是他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”,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芬芳,洁身自好。兰,代表春:菊,代表秋。既食兰菊之香,又有春秋之宽广。似乎,屈原预见了自己的品格和诗作将留芳百世,并为此而奋笔。这里展现的是天堂一般的境界,保留着屈原的品格和奋斗目标。

另外从字里行间看出:屈原此时决不会在庙堂之上,只可能身在江湖之间。也可以佐证,《离骚》这部作品是出自屈原被放逐之时。他只有身居江湖之远,才可能有种植那么多“芬芳”的想法或做法,使自己进入神仙的境域。

屈原表示:“虽不周于今之人兮,愿依彭咸之遗则。”

彭咸,是商朝著名正直的大臣。因多次劝谏君主未被采用,投水而死,以誓铭志。

这里,屈原已经告诉人们,尽管自己与现实的世人不相融洽,也不会随波逐流,将跟随彭咸一样矢志不渝,为自己永远的志向投水而死。正是“屈心而抑志兮,忍尤而攘诟:伏清白以死直兮,固前圣之所厚”。

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”——这才是屈原心中真正的呐喊。

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怨灵修之浩荡兮,终不察夫民心。”为此,屈原“忳郁邑余侘傺兮,吾独穷困乎此时也!宁溘死以流亡兮,余不忍为此态也!”

——这里写明了屈原被流放的根本原因和他的决心。

紧接着,《离骚》又进入抒情的叙述内容。在那理想的境界中,“不吾知其亦己兮,苟余情其信芳。高余冠之岌岌兮,长余佩之陆离。”只有在这种超乎世人的行为和理想中,才能“民生各有所乐兮,余独好修以为常。”

应该说,这是一种悲哀。

诗中,女嬃的劝说和说词,似乎在向屈原表明世间常人的一般道理。显然是出于好心,为了让屈原融入当时的社会,免得不必要地失去自己应有的地位和利益。

女嬃,应该是对屈原有说话权、很重要的女人。女嬃也是一位“婵媛”,并且是非常明智,通古博今的女人。她以鲧的事业、性格、特点、结果等事件想说服屈原,说得头头是道。有人说,她是屈原的姐姐,应该是对的。也可能,是指那些劝说过屈原的好心人。在屈原眼里,他们都表现得“兰芷婵媛”。

只是,女嬃的道理没有被屈原接受。屈原列举了自己的经历和典故,理想中的听重华(舜)陈词,夏启的九辩九歌,夏康的自纵,五子(武观)的自乱,羿之失德失家,夏桀违背常规而逢殃,后辛(商纣)残暴而失国,以及夏禹殷汤俨谨敬戒,周朝讲究道德而无偏差,圣世贤德达人,遵重天理,循规蹈矩。“皇天无私阿兮,览民德焉错辅。夫惟圣哲以茂行兮,苟得用此下土。瞻前而顾后兮,相观民之计极。”

但理想不是现实,屈原还是要走。“驷玉虬以乘鷖兮,溘埃风余上征。”《离骚》再次进入神灵的世界:按古代等级待遇,屈原可以乘四驾马车。但屈原自己把四驾马幻想为四驾虬龙,无疑是在说自己要决意飞升,不继续留在这不能实现理想的人间。接着又说:“欲少留此灵顼兮,日忽忽其将暮。吾令羲和弭节兮,望崦嵫而勿迫。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

“灵顼”,天神之门。这段诗中,屈原设计自己的灵魂已经升天,欲在天堂之门徘徊少息,直到太阳要落山。显然看出,他还在留恋人间。只是将暮的时光不容他停留。但愿推太阳车的羲和慢些,希望日落在崦嵫山的时间不要太急迫。因为道路还很远,我还将上下求索。

这些话都在表明,虽然屈原去意已决,但真的是留恋人间。特别是留恋自己还没实现的理想和事业,到了天上也会不断地求索人间真缔。

为此,屈原要在咸池饮马,把马缰绳系在扶桑树上,折若木的枝拂拭太阳,逍遥于东极。然后由鸾皇鸟先导,风神雷师送行,在彩云之上飞行,……,真是“时暖暖其将罢兮,,结幽兰而延柠。世溷浊而不分兮,好敝美而嫉妒。”屈原明白,在天上依然能看到世间的混浊。从东方扶桑树旁到西边的白水,登上昆仑山脉的阆风山顶而驻马。这里风景虽好,却没有同心的红颜知己。游春只能折琼枝挂到玉佩上,乘盛花未落,与看好的下界美女携游。托云神丰隆去找宓妃,解下身佩的美玉为聘礼,让神仙蹇修去办理这样的好事。屈原依旧随意云游,直到天南地北,四方四极,在高高地瑶台上,观赏有戎氏的美丽仙子简狄。想让鸩鸟大仙再去作媒,鸩鸟仙人却说那美女不行,她已经嫁给了帝喾。屈原心中纠结,这么美的女人却让高辛氏占了先。更有少康未成家时,虞氏家的两个女儿很美,去说媒。也不行,因为她们也是有主家的人。

这些事例,虽然是说美女,但真正的意思还是说屈原心中的“美政”。屈原心向美政,但美政不属于屈原。所以最终还是归结为“世溷浊而嫉贤兮,好敝美而称恶。闺中既已遂远兮,哲王又不悟。怀朕情而不发兮,余焉能忍与此终古”。

美好的神仙之旅,原以为会使自己如愿以偿,但最终还是什么事也作不成。看似天上地上都是一个样,走到哪里也很难实现“美政”的愿望。

于是采蓍草让灵氛占卦,灵氛解释说:“两美其必合兮,熟信修而慕之?思九州之博大兮,岂惟是其有女?”还说:“勉远逝而狐疑兮,熟求美而释女?何所独无芳草兮,尔何怀乎故宇?”

虽有占辞预测吉兆,但是,哪有求美而释美的道理?“民好恶其不同兮,惟此党人其独异!”将粪土装入香囊,说最好的词句也不会香。

灵氛让人犹豫,而巫咸神又要在晚间降临,也来给我更多的祈祝。百神随之而降,九疑山上的女神也来迎接,告诉我吉祥的福音。夏禹和商汤志同道合,求贤若渴,大业可现。虞舜惩罚鲧以调和天下,与圣主的明智相演映。只要内心爱好修美,君臣自然谐和。傅说拿着木杵给人修墙时,殷王武丁毫不怀疑地任用他为相。吕望操刀于市的时候,得到了周文王的重用。卫国人宁戚放牛时扣着牛角唱歌,齐桓公把他请为自己的辅佐大臣。这几个人的年岁虽然都已经很大,但对事业的贡献都很大,国家大事是不以人的年岁早晚而决定的。这里当然隐喻着屈原虽已花甲之年,但智慧犹盛的含义。《离骚》的这段诗语中,明显地表露了屈原报国为民的高深理想和志向。

同时,屈原也清醒地明白,自己的远大抱负不能实现,“惟此党人之不谅兮,恐嫉妒而折之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“时缤纷其变易兮,又何可以淹留?兰芷变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为茅。”世情已变,而且变得越来越不好,肯定没有留滞的必要了。

前面所说,巫咸在晚上来,虽有百神出现,又有九疑山仙女相迎,但终不是好预兆。也许那些神仙神女是来迎接屈原的吧?屈原自己设计出的这种迎接盛况,一定是表露出屈原离开世间的心意已决。

屈原曾经以为兰可靠,其实是表里不一。 放弃美好而顺入俗流,怎么还能位列于众芳之中!椒这样的香木,也开始专擅佞枉、奉承傲慢。榝这种恶草,更是时刻要钻空子进入香囊之中。椒兰等大香之蕙尚且这样,又何况揭车和江离这类小香之草?这样的局面怎能敬贤爱才?“固时俗之流从兮,又熟能无变化?” 虽然屈原自己知道众人皆醉,唯我独醒;举世混浊,唯我独清;但是还在维持着人格的可贵之处,被人废弃了也坚持到底。芳菲菲虽然难,芬熙熙至今仍存在,自娱自乐地我行我素吧。

屈原在《离骚》中说,灵氛给我的吉祥祝福,用来作为我出行的吉日。我将折琼技做最好的菜,用最精美的琼糜为饭。为我驾好龙马,配备缀有美玉和象牙的车。 有什么不同心的人可以走上同一条路?我将远远地逝去,远离那些离心离德、阿谀嫉妒的人。转道去向昆仑山,路途崎岖艰险也必达目标。扬霓云之采旗,伴鸾风之祥瑞。朝从天河出发,晚上也就到西极了。无数的凤凰比翼奇飞,配合着绣龙的旗。忽然感觉到祖先颛顼大帝主管中国时的西极流沙之地,映配着昆仑山上流下的赤水河是那么地悠闲舒畅。于是指挥蛟龙在赤水河上搭起彩虹桥,召唤西方的天神把我渡过去。“路修远以多艰兮,腾众车使径待。路不周以左转兮,指西海以为期。”那浩大的阵势,真是千乘并驾,龙马齐驱,云旗逶迤,烟波皓淼。我会抵制心绪,尽量缓行,让天神的队伍更加悠长遥远。奏起夏启的九歌和虞舜的韶乐,跳起欢快的舞蹈,聊着节日盛世的话语,享受莺歌燕舞。升腾到皇天之上,能够看到自己过去的家乡。这时的情景,就连御马的车夫也露出悲鸣,恋乡之情至使前行的队伍流连难行。

这些话,分明是屈原决心舍弃人间,最后升入天堂的预言。“西极”明显在暗喻民间所言的人死去“西天”。屈原诗中从东极走到西极,是写人生的开始到结束。回看旧时的家乡,分明是登入“望乡台”的写照。作者留恋家乡,也留恋人间,才让他举步惟艰,难舍难分。

“已矣哉”——全都过去了。《离骚》用此词句作为最后一段的开头语,一是以此语言结束全诗,二是用诗中的情节在与世间决绝,三是表决自己的人生从此进入理想的天堂……。

最后说:“国无人莫我知兮,又何怀乎故都!既莫足与为美政兮,吾将从彭咸之所居”。彭咸,颛顼的后裔,楚人的先祖。《宋史·邓得遇传》载他的故乡在潭府(长沙)。彭咸胸怀大志、刚正不阿、不从流俗,在殷商任贤大夫。他为政耿介,直谏商王不听,不得其志,怀石投江自尽,以表抗议,被后世列为人臣楷模。

再次提出彭咸,屈原叹息自己的国家无人理解自己,所以决意追随彭咸而去。显然,既是去意已决,又何必怀念故乡。这最后的决议,透露出屈原为真理视死如归的心意。前面的诗文中,分明表示自己对家乡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,充分显示出屈原热爱生活、热爱祖国,至死不变的意念。这是屈原最后时期,矛盾心里的真实写照。

屈原表示,既然不可能实现“美政”的愿望,我将跟从彭咸的典范随他而去。

——这才是屈原真正的意思。

诗中第二次写彭咸这个人,并要跟着他到彭咸的居所。非常明显,作者已经决定效仿彭咸的死法,到水中去找归宿。所以,屈原后来五月五日的汩罗江之举,已经是历史的必然结果。

《离骚》中,从女嬃的劝导,到灵氛的吉时,再到巫咸的祝福,都是与幽灵或神在交流。屈原把“吉兆”当作自己“出行”的日子,把彭咸当成自己的榜样,作出了历史性的选择。显然,屈原非常讨厌混浊的人世,不但灵魂要离开这个世上,甚至也不让自己的身体留在世间。这种彻底的离开人世的方式,给后人无限的思维空间。

《离骚》通篇诗文,几乎都是写作者在天上,或在神灵之间的叙述故事。在离骚中,屈原不是以人的形式出现,而是以神仙和灵魂的形式出现。不难理解屈原当时的心态和处境,所以投汨罗江而报国,是屈原早已经设计好的结局。
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jjs406  备注:小项目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924072740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mjzwang.com/200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