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”
在那个还没有手机的年代,一封封亲笔家书,寄托了傅雷夫妇,对孩子无尽的思念、关爱与期望。
他们将最好的东西寄给了孩子,也呈给了世人。
多年以后,这些言辞恳切的书信,仍然如镜、如光,可时时用来观照自我,指引方向。
家书抵万金,诚不我欺。
01
傅聪在幼年时期,就流露出对古典音乐喜欢的苗头,同时也喜欢诗歌、小说、戏剧、绘画,对一切美的事物、美的风景,有强烈的感受。
因父母的开明教育,这样的天真被很好地保护下来,也为他后期,能从整个艺术的意境去体会音乐,作了铺垫。
傅雷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、意愿、喜好,他说,“让孩子学艺术,并不一定要他成为艺术家。尽管傅聪很早学钢琴,我却始终准备让他更弦易辙,按照发展情况而随时改行的。”
在教育方面,他懂得抛却“小我”,才成全了傅聪的艺术追求,以至有了其后,傅聪以音乐弘扬中国艺术特色的机会。
02
傅聪七岁半始学钢琴,九岁半,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先生,受教三年。
梅先生去世后,傅聪换过几任老师,曾被作为问题儿童看待,然而他喜欢音乐的热情并未削减。
青年时期的求学之路并不顺畅,断断续续,17岁才开始专攻音乐。
傅聪对于音乐的热爱,几乎到废寝忘食的地步,临睡前背乐谱,手指弹痛了,指尖缠上橡皮膏继续弹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的意志越发坚定,艺术心灵也渐趋成熟。
艺术、学问之间,本身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吧,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刻认识与体会,渗透进灵魂,才有了更为纯粹的诗意境界。
傅聪的艺术生涯之路,少不了傅雷的从旁教导,而终于能走向成功,更在于他自己的苦练、摸索、领悟。
他对艺术的热爱,绝不仅仅是自娱自乐、附庸风雅,是有一种使命感在身上的,那就是:代表中国青年,将中国的艺术特色,展示给更广阔的天地。
恰如傅雷在书信中所写,“一个艺术家必须能把自己的感情‘升华’,才能于人有益。”
艺术家尚且如此,我们普通人又当如何呢?姑且就以此为指引,不断地督促自己前行。
纵观整个生命的运行轨迹,个人的命运,于时代巨浪中,也不过一粒微沙。
仔细思量,一些烦恼,不过是自寻烦恼;一些纷扰,也不过是庸人自扰。
个人的感情,若能得以“升华”,一些过于自我的烦恼,也容易消散些吧。
生命有更广阔的范畴,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一方狭小的区域,或顾影自怜,或自命不凡。
爱自己,是一种能力,有大爱,则是另一种格局。
03
一生经历的所有风浪,若不能将一个人摧残致死,定会将其生命的质地,变得更厚重一些。
日复一日地打磨自己,不断提升能力,也无非是希望:
在遇到不确定风险时,我们有能力与之抗击;在更多人生责任面前,我们有能力承担。
傅雷说:“人生的苦难,主题不过是这几个,其余只是变奏而已。”
《次第花开》中也写道:“人生除了生死,其余皆是擦伤。”
生命有所累,也必有所成。
与其哀叹逆境中的遭遇,不妨迎难而上,在困境中吟唱,在挫折中起舞,奏响生命的乐章。
你必坚固,故而昂扬。
04
重读《傅雷家书》,更加能理解那句:“做人第一,其次才是做艺术家,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,最后才是做钢琴家。”
基于生命之上的各种标签,都不是自己,唯有人格独一无二,也只有良心,不可从众。
人对了,事才能对;人不对,事怎么都对不了。
或许走过半生,我们才发现,那些年听过的道理,终于明白了一二,也终究得以践行,也可堪庆幸,为时未晚。
(图片源自网络/侵删)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jjs406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mjzwang.com/1585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