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工艺的发展依托于匠人的传承与创新。广西传统工艺的发展中,有 一批传统工艺匠人自觉传承、创新,用智慧与心血使传统工艺生命之树长青。他们当中既有广西民间工艺大师、广西高级民间工艺师,亦有高校教师、新 一代立志物工艺创新发展的青年匠人和传统工艺却企业家,如梁紫童、 马践、方志杰、黄其明、邓勇、罗华清、李丽梅、黄硕夫、黄可人、贺卡、 贺定英等。他们的努力与坚持,为广西传统工艺行业ax一股清新暖流,让 普通大众对于民族传统工艺有了新的认知,广西民族传统工艺不再“土里土 气”,而是“非常时尚”,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使用价值,对于广西传统 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创新“桂作家具”
梁紫童,广西民间工艺大师、广西工艺美术大师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、广西文联委员、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、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传统工艺专业委员会主任、广西民间工艺大师传习馆馆长、广西红木艺术研究编长、广西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、南宁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、广西工业设档平审专家、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桂作家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大师工作室导师。
梁紫童长期致力于挖掘、收集、 研究、整理、开发广西家具制作工 艺、外观设计,在传承的基础上进 行大胆创新,进行规范性定位,提 出“桂作家具”品牌理念。
梁紫童设计制作的桂作家具, 在传承中国传统工艺基础上融入广 西民族文化元素,展现广西地域特 色。结构上,以全棒卯工艺为核 心,以广西少数民族木建筑结构为 原型,结合现代人体工程学,应用 写意抽象的艺术手法进行设计、制 作;外观上,巧妙应用广西少数民 族风格纹饰,以简洁明快的线条体 现和谐生动的“桂作桂式”风格, 简洁素雅自然衔接,达到“观可养 性,用可静心”的艺术境界。
17岁那年,她鬼使神差般地 爱上老家具,于是,大学读书期间 便利用假期深入乡间集镇,收集老家具,走访老木匠。大学毕业后, 越是一发不可收拾,她不但继续行走八桂大地,更是走进东南亚,探寻红木家具的奥秘。在孜孜不偌的 探寻中,她的思路越来越清晰:“广 西肯定有自己的桂作家具,它存在于民间”,“只有了解历史、了解文化,才能进行有创新的传承”。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, 她设计的作品“祥云瑞日吉庆有余” 系列,2008年3月投入生产,即获得市场认可,畅销京沪粤等地及东南亚各国。其作品多次获得广西 “八桂天工奖”、广西“刘三姐民间文艺奖”、全国“金凤凰奖”等。
《和合禅》
2017年广酉民间文艺家协会 换届,梁紫童当选副主席,她感到 了肩上的责任。“民间的木作艺人 越来越少了,而且都年事已高,年 轻人都嫌木工活辛苦挣得少,宁愿 外出打工,也不愿学。这么好的东 西丢掉就太可惜了。”除了自己不 断探索桂作家具的传承与创新,她 还致力于广西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 展。在她的努力下,与河池市宜州 区合作,在怀远镇成立广西民间工艺大师传习馆;与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合作,实施广西民族传统 人才培训计划;她欣然受聘广酉机 电职业技术学院,担任“桂作家具 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大师工作室”导 师,以期带出更多有知识、有理想 的大学生工艺人才。
梁紫童是个思考型匠人,她将 对桂作家具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上升为理论,同时又与桂作家具设 计制作实践紧密结合,化作一件件 具有广西文化韵味的家具作品。
蜡染技艺承载者
马践,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一级美术师、教授,广西民间工艺大师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中 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,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民族织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主任,广西民间工艺大师传习馆副馆长,广西民族传统工艺人才培训计划专任导师,柳州市文联 副主席,柳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,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(苗族蜡染手工技艺)代表性 传承人。
马践的蜡染来源于其母亲及苗族乡亲。马践自小生活在广西融水 苗族自治县元宝山脚下的雨卜寨,出生的那一刻就与蜡染结缘了。苗族是一个刺绣与蜡染技艺普及的民族,家家户户都可看到绣娘身影。马践常说,小时候在妈妈的背上,就闻到了妈妈和奶奶熔蜡、点蜡、制蓝、染布,制作蜡染的味道。小学时由于喜欢绘画,经常帮妈妈、奶奶描绘蜡染底稿。马家蜡染图案具象清晰、款式多样,乡邻十分喜爱。初中的时候,县文化馆的一位美术 老师到雨卜采风,看见马践喜爱绘 画,于是,假期便招收他参加文化 馆主办的美术学习班,从此,马践便与美术绘画结了缘。高中毕业,马践考入了广西艺术学院,实现人生的艺术梦。大学毕业,他回到苗山,在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。在县文化馆工作的5年时间里,他一心一 意扑在了桂北苗族蜡染图案的收集 和蜡染手工技艺的学习和创新上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了多年的努 力,马践在苗族蜡染的传承、创新、 发展方面小有收获。其蜡染作品茉 获国家文艺大奖“中国民间文艺山 花奖?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”,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“全 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”等。
近年,马践考虑更多的是如何 将桂北苗族蜡染手工技艺从材料、 工艺、用途、观念上更进一步地去 弘扬、传承、创新、发展、利用, 给更多的人带来福利,让更多的人 知道广西苗族蜡染艺术,不让这一 民族民间传统工艺遗产的活态技艺 流变、消失。对广西传统工艺,他 十分尽心,在学校成立蜡染工作室, 培育接班人;在业界,积极参与广 西民间工艺大师传习馆运营和广西 传统工艺人才工程项目工作。
马践对于蜡染的探索是成功 的。在工艺上,他采用茶、蓝靛等 植物染料,结合现代染织技术,使 得蜡染作品色彩更加艳丽,且不掉 色、不褪色。在底料上,他突破单 一棉布做蜡染的局限,丝绸、涤纶 甚至宣纸等都成为蜡染底料。在艺 术形式上,突破传统的扎染形式, 其所创作的“蜡染画”,使蜡染作 品题材更多样、色彩更丰富、表现 更多样。
玉雕技艺推动者
方志杰不是广西本土匠人,他出生于工艺品雕刻之乡福建省莆田市,自小便受到传统工艺的熏陶, 特别是被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精美的艺术作品所吸引,立志从事雕刻艺术。年纪稍长,师从工艺大师方文桃先生学习寿山石雕刻,在方文桃大师的亲自指点下,他较为熟练地掌握了浮雕、圆雕、立体雕和镂空雕等技艺。出师后,他前往工艺品集散地广东四会从事工艺品制作,并在那里学习了翡翠艺术品雕刻,掌握了翡翠色雕、巧雕创作技法。之后,他受到黄龙玉的吸引,又到云南龙陵研习黄龙玉工艺品创作。机缘巧合,他发现广西贺州出产的“荔枝冻”玉石更适合色雕、巧雕艺术品创作,于是便举家迁居贺州,创办“论艺阁艺术工作室”,从事雕刻工艺美术作品创作。
经过努力,他的作品参加广西区级和国家级展示、评奖,经常获得金、银、铜等奖项。作品《逐》获广西人民政府文艺创作“铜鼓奖”与广西“八桂天工奖”金奖,《龙的传说》获“玉缘杯?百花奖”金奖;作品《梦》获评广西“八桂天工奖”金奖。
传承是必须的,发展创新更是必要的。对于玉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,方志杰有自己的见解:创作是人的艺术活动,是雕刻者表达审美诉求,在雕刻材料上进行形象创作的审美活动,是一个情景交融创造意境的审美过程。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玉石材料这一自然美的资源,如何进行美的再创造,这个自然美与人文美结合的过程即为玉雕创作。因此,雕刻应做到依形赋型、按料取意、俏色到位、据纹巧雕,同时应给作品赋予时代精神。优秀的玉雕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即釆用传统的雕琢工艺,古为今用,又对现代题材深刻发掘,大胆创新,表现出浓厚的时代审美情趣。
方志杰特别注重为作品赋予时代精神,这是作品获得要求极高的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的“秘密武 器”。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,工艺美术作品也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。要创作紧扣时代主题和脉搏的正能量作品,如讴歌改革开放、宣传绿色发展思想等的艺术作品,要寓“玩”于教,寓“赏”于悟,以艺术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生命力, 为丰富、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堤兴陶艺弘扬者
黄其明,广西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、广西科技大学陶瓷研究所主任、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传 统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广西民间工艺大师传习馆驻馆工艺大师、广西民族传统工艺人才培训 计划专任导师、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。
黄其明出生于坭兴陶之乡广西 钦州市,从小喜爱美术的他,早早接触了堤兴陶技艺。1988年9月,黄其明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,向艺术目标迈出关键的一步。1992年7月大学毕业,黄其明留校担任教师。2000年2月,黄其明调回广西,任教于广西科技大学艺术学院。为了提高艺术素养,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,黄其明到广州美术学院研修。
在坭兴陶“江湖”,许多“大师”是不屑于拉胚的,他们拿别人的陶胚来雕字刻画。黄其明则认为:“作为陶艺匠人,首先要能够娴熟拉胚,拉胚是陶艺的基础,是基本功。”因此,他一直坚持自己拉胚、自己烧窑,也这样教导学生。黄其明认为,器型之美是陶艺的美学至高境界,也是广西坭兴陶迈入高端艺术陶的必由之路。而他所追求的,正是广西坭兴陶的器型之美。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,广西堀兴陶与江苏宜兴陶的差距会逐渐缩短。
作者简介:
过竹: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,广西民间 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。
邵志忠:《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》执行主编,研究员。
美丽广西期刊
编辑:梁虹程 麻雨帆(实习)
审核:霍丽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jjs406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mjzwang.com/6054.html